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中国教科院课题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在教育中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自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就立德树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要始终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聚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深刻领会立德树人的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的内容概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主要包括目标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全面系统阐述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培养什么人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他在之前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作出阐释,要“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关于树什么人。2017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明确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方位。2018 年 9月,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 年 9 月,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主题,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21 年 4 月,他在清华大学考察,勉励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什么人”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为人才培养工作指明方向。

关于立什么德。一是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2014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极致追求”。二是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德。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引导教育学生“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三是立“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18 年 9 月,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转化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丰富营养”。习近平总书记对“立什么德”有着明确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遵循。

(二)怎样培养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方法途径,主要有“六个下功夫”、“思想政治课主渠道”、“家校社协同育人”等。2018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就落实立德树人提出“六个下功夫”,即“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从“志”、“情”、“心”、“识”、“意”、“能”六个方面明确了落实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2019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明确了思想政治课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实现的方式途径。关于家校社协同,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学校要担负主体责任,同时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整个社会也要为时代新人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大教育观”,不是单纯地就教育论教育,就教育办教育,而是要全社会形成育人合力。

(三)为谁培养人

立德树人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随着“两个大计”重要论断的提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为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为党育人”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政治立场。2018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同年 9 月,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而不是“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德树人事业的政治属性。

“为国育才”明确了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出“四为”的重要论断,即“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进一步明确和丰富了教育“为国育才”的时代内涵。2021 年 4月,他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这些表述,凸显了新时代国家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是我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指南。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关键要全面系统准确把握其深层次的内涵和机理。

(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由此,对高质量教育和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民族复兴,基础在教育,核心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在不同语境中多次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前人才培养存在一些突出短板。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教育中存在“疏于德、偏于智、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五育并举”的提出,是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政策,加快建设更加高质量的中国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二是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后继有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可以说,未来 30 年左右的时间,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和攻坚期。从时间上来看,这一代的中小学生,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总之,时代新人的提出,既是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脉相承,对现实问题的直面回应,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时代诉求和战略部署。

培养时代新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核心是要把握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时代新人不是抽象概念,它突出表现为“两个培养”,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19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时代新人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相互规定,相互贯通。“两个培养”首次在同一语境中出现。区别于其他时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时代新人本质是“新”在内容观念和责任担当。一方面,从人才培养的规格来说,时代新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五育并举”并非简单并列,德育是五育之首,发挥着“统帅”的作用。另一方面,从人才发挥的作用来看,直接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的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全方位多要素协同育人

在“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秉持的是“大教育观”。那便是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承担各自责任,发挥不同的独特功能和价值;同时加强协同联动,构建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真正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当前,在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实施“双减”政策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家庭、学校、社会育人机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得到了健全和完善,但在现实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不明确。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家庭和社会的参与程度不高,过度依赖学校。二是家校社功能和价值严重错位。在“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等教育功利主义冲击下,普遍存在“立德”和“树人”工作的分离。三是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受国际化、信息化等外部环境的冲击,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导致落实立德树人还存在认知不统一、方向不一致、力量不凝聚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协同育人,主要体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家庭是落实立德树人的第一所学校,要发挥家庭对立德树人的奠基作用。加强家庭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要“从娃娃抓起”、“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学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要发挥学校对立德树人的主体作用。学校是以育人为根本职责的专门场所,必须把“立什么德,怎么树人”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把学校的课程、教学、管理、文化、教师等各要素都集中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寻找最大“同心圆”。社会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大课堂,要发挥社会对立德树人的支持作用。社会即学校,某种程度上说,社会上所有活动都属于教育的范畴,社会对立德树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落实立德树人,要走出学校和课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立德树人、铸魂育人。

(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的时代回应。

“为党育人”意指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培养接班人。从政治立场看,“为党育人”体现了党全面领导教育的坚定立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评价我国未来教育事业改革创新成败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出发,提出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更加突出了“立德树人”在“为党育人”中的首要作用。从理论依据看,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的阶级属性决定了我国教育必须坚持“为党育人”,这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与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新性发展,拓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理论内涵。从现实问题看,当下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他们下功夫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争夺我们的青少年”,目的是动摇或歪曲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为党育人”直击了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战略地位,是新时代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集中体现。

“为国育才”意指立德树人事关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国与国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

“为国育才”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人才的战略部署。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而不是培育“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接班人”。“为国育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紧迫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培育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从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引导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断增强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国育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为广大青年打好中国底色、筑牢中国“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铸魂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的实践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教育战线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日益完善,“五育并举”取得长足进展,学生全面发展正在成为现实。

(一)“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得到有效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在实践中落细落小落实,思想观念不断巩固,体制机制持续完善,工作水平显著提高,工作效果日益显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成效显著。一是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价值取向更加积极,国家认同感高,九成以上的学生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同时,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与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据有关调查表明,99%的大学生受访者为国家发展进步、国际地位提高感到自豪。二是学生品德修养显著提升。据 2020 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超过 85%的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在勤劳节约、诚实守信、团结友善、遵守公德方面的日常行为规范较好,均比 2017 年上一轮德育监测有所提升。三是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更加浓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32 万余支青年突击队、550 余万名青年奋战在抗疫一线;在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47 万名“三支一扶”人员参加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扶贫)。广大青年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绩斐然。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整体上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目前,我国相继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出台《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筑牢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的制度基础,实现了“思政课”到“大思政课”的深度转变。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进步。教师队伍规模稳步增长。截至 2020 年,全国登记在册的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总数为 609 187 人,比 2010 年增加 85 204 人;截至 2021 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专兼职教师超过 12.7 万人,队伍配备总体已达到师生比1:350 的要求。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 年,中小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占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总数的 76.53%。此外,高等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比重也在持续增长。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成果丰硕。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陆续投入使用。相关调查显示,近 90%的学生表示喜欢读新教材;教师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达 90%。“马工程”重点教材体系日益完善。截至 2021 年,“马工程”重点教材已出版 110 种,教材使用平均覆盖率超过 90%。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教育部先后创建了包含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教师培训研修系统等在内的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教研系统;创设了“周末理论大讲堂”,累计举办 76 期,收看量超过 280 万次;开展多期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观看量超过 1.5 亿次;依托新媒体技术,开设线上直播“云课堂”,形成了“思政大课”新样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深入。一是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2014 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 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育引导学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二是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教育部集中力量组织统编了义务教育三科教材。三是积极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载体。录制“开学第一课”,营造良好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推进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截至 2021年 11 月,认定 1 885 所学校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同时支持清华大学等 106 所高等学校陆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二)“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的能力水平获得有效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智育开始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坚持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我国于2013 年启动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术研究、实践探索与政策制定等工作。2016 年 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将学生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面推动育人方式变革。2022 年 3 月,教育部印发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新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带有鲜明的“核心素养导向”,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工具和重要抓手。

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改善。学前教育积极推进“幼小衔接”攻坚行动,推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效落实,有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义务教育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积极落实“双减”政策,成立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出台新的课程方案和标准,有效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 2018 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结果显示,我国学生阅读、数学、科学三项关键素养均居 79 个参加国家(地区)第一位。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教学,健全完善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办学质量持续提升。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方式改革,开展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制度试点,组织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技能人才。高等教育围绕办学理念、技术方法、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范式进行全方位改革,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四新”建设为推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认定 8 031 个国家级、8 632 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遴选认定首批 3 559 门国家级一流课程,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打造高质量课堂。

(三)“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学校体育工作显著改善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的“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的重要论述,2020 年 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各地各校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和要求,积极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校园体育文化蓬勃发展。调查显示,95%的学校能够保障学生在校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优良率由 2016年的 26.5%上升到 2021 年的 33%,上升了 6.5个百分点,各学段学生超重和肥胖比例、视力不良率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大力推动校园足球普及和提高。截至 2022 年 7 月,全国共设立 32 780 所校园足球特色校,有 5 500 多万青少年学生参与校园足球活动。值得一提的是,2022 年 4 月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版)》中,根据各科目安排及占九年总课时比例分析,体育与健康所占课 时 比 为 10%~11% ,仅次于语文(20%~22%)和数学(13%~15%)两门学科,由此足见学校体育工作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四)“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学校美育工作持续向好

为落实“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论述,2020 年 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小学生艺术素养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据 2019 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78.5%的四年级学生和 77.2%的八年级学生演唱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91.5%的四年级学生和 65.8%的八年级学生绘画创作与表达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此外,“十三五”期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优秀经典剧目演出、专家讲学、作品展览等美育实践活动 1.5 万余场,惠及全国 2 000 余所高等学校千万名学生。这些活动丰富了高等学校学生的精神世界,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具有重要价值。

(五)“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取得积极成效

为落实“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重要论述,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作出顶层设计。同年7 月,教育部颁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各级各类教育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具体指导。2022 年 3 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劳动课正式纳入课程体系,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当前,各地区各部门把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中小学劳动教育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积极成效。截至 2021 年 5 月,教育部共认定北京市昌平区等 96 个县(区、市)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遴选出一批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此外,2022 年 2 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获批新增劳动教育本科专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得到了切实加强。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战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人才培养实现了量质齐升。过去十年,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当前,我国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 1 000 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高职学校十年累计培养毕业生 7 900 多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累积达到 2.4 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 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总体要求,提出并确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创造性继承

立德树人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概念,蕴含着古往今来中国人对于教育和德性的独到理解和深刻把握。立德树人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重要思想观念。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出成熟的道德教育理论,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居于“立功”、“立言”之首,显示出“立德”思想在古代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立德树人思想虽在语言表述上多有变化,但其核心内涵却始终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自觉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更加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 ,将德育置于素质教育的优先位置,凸显了德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确立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立德树人思想作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十分丰富的论述,为立德树人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与特色。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中国式创新性表达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于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以及教劳结合等思想,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并根据我国新时代发展的新需要,赋予劳动教育新价值。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表述,确定了“五育并举”的新理念,使劳动成为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备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立德树人,丰富、完善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主张,揭示了道德发展与人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突出强调德行成长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体现了党对人才成长规律的深刻认识,赋予立德树人以基础性意义。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确立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放在素质教育之前,将立德树人视作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作为对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多次从不同角度升华这一思想。如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求立德树人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学校是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承担者。“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再如,充分强调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一定意义上,这一要求既是宏观目标和方法论的要求,也是微观过程和实践底线性要求,不仅是对基础教育和高校的要求,也是对面向全社会的整个德育体系的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教育政策和实践领域贯彻落实蓬勃发展,立德树人思想充分体现在课程教材考试评价等各个领域。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是指引新时代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发展的灯塔,起到了领航的作用。随着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显著成效,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行动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守并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