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成立背景
共建单位
新闻中心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视频播放
党建与科学文化
组织建设
政策法规
思政教育
科技评审
专家团队
科学研究
课题成果
下载中心
科学普及
继续教育
人才教育
对外交流
培训项目
职业教育
学习中心
证书查询
科研成果证书查询
专家智库查询
人才智库查询
培训证书查询
技能证书查询
企业资质认证查询
联系我们
工作人员查询
联系方式
留言反馈
电子地图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凡事要事先预备,事情才能办得好。
更新时间:
2022-10-31 08:52:59
点击次数:
5772
作者:
刘余莉
【“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
出自《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豫”,预备。“凡事”,指前面所讲的治国理政必须遵守的九条原则所采取的具体方法。按照这些重要的方法去做的时候,都要“豫”,就是要事先预备。比如常见的“迎来送往”,这是一个原则。当真正去接待人、欢送人的时候,都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规矩,不能乱。都要事先对这些步骤计划好、预备好,这就叫“豫”。“凡事豫则立”,“立”就是成立。
凡事用心事先预备好,事情才能办得好。
当然,“豫”是对贤人以下,包括我们这些普通人所讲的。对于圣人,那就不必“豫”。比如圣人讲课,也不必像普通人一样预先准备讲稿,而且可长讲、可短讲、可深讲、可浅讲,完全是契理契机。所谓的契理,就是要和大道相符,不能够违背义理,和道相背离。如果和道相背离,那就是邪说。所谓的契机,就是要符合听众的水平,不能够讲得太难,也不能够讲得太浅。讲得太难,他听不懂,不能够受益;讲得太浅,他也觉得没有讲到精髓。这都是不契机,就等于闲言语,等于闲话,对他没有用。所以贤人以下的人做事情都要预备,否则说法不契理或者不契机。
《论语》中记载,孔子说自己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心里想做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事情。自己的言语行为,一切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不逾矩。“矩”是指礼数、规矩。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他自自然然的行为,但是都合乎法度,合乎礼数,合乎规矩,这就是达到圣人的境界,登峰造极了。所以圣人做事,不必事先预备。
普通人不是如此,凡事都要预备才能成就。反过来,“不豫”,想到哪就做到哪,事情毫无计划,这就叫“不豫”。
“不豫则废”
,“废”是失败,事情就办不成功。这两句话是一个总原则,提醒人们
凡事都要事先做好充分预备,这样才能成功,没有预先准备,就必然失败。
“言前定则不跲”
,首先讲言语,因为人生在世,无论办大事还是小事,都要用言语。即使是求学、提问题、修道也离不开言语。“跲”,根据古人的注解,有三种读音。一种读夹,一种读吉,还有一种读结。
“言前定则不跲”,“跲”翻译为窒碍、不流畅。即言语事先没有想好,说着说着不知道该说什么,讲起来不流畅,这就叫“跲”。所以
言语必须有事先预备。
事先预备好,定了之后才不“跲”。可见言语是多么的重要。
这个字读作“结”,文言文的注解是颠扑,颠扑就是跌倒。说话的时候,如果信口开河,凭着自己的口一张开,就像河流里的水一样流淌不断,滔滔不绝地说下去,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说了很多错误的话,自己还不知道,这样说话、办事情就会失败。“跲”就是走路跌倒了。如果言语没有事先预备好,说着说不下去了,或者因为想得不周到,遭到别人的反抗,这都叫做“跲”,比喻为就像跌倒一样。
孔子教学生有四科,第一科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语。言语要讲求善巧方便。所谓“善巧”,就是你的话说出来让人家能听得进去;所谓“方便”,就是你在开始说的时候,虽然没有直接说到那件事情上,先绕一个圈子来讲。但是讲到后来点破了那件事情,经过前面言语的善巧方便,使人家愿意听、欢喜听,听了之后再点到正题上面,这时候人家就愿意接受了,这也是言语上的善巧方便。
古人善于劝谏的人也都会采取这种方式。
“善巧方便”与“巧言令色”不同。
《论语》中所讲的“巧言令色”与这里所讲的“言前定”,这里强调的“善巧方便”是不一样的。孔子在《周易·系辞传》里讲:
“修辞立其诚”
。言语要讲“修辞”,“辞”就是言辞。“修辞”就是这里所讲的“言前定”。“言前定”这个修辞,最重要的就是一个“诚”字。
有了“诚”,言语的善巧方便,都会归于正道,而不是邪道。
孔门弟子,擅长言语这一科的有宰我、子贡,他们的言语就是在“诚”的基础上建立的。他的言语善巧方便,可以引导人走上正路。但是后来的苏秦、张仪,这两个人是纵横家的代表,言语也不得了,一讲起来滔滔不绝,而且很能够说服人。可是他们自私自利,可以说就是归到了“巧言”上,因为他们没有从本性发出来的诚心。这样一对比,“前定”的基础是建立在“诚”字之上,所以不是“巧言令色”。
“事前定则不困”
,
要办一切事情之前,先要把事情的第一步、第二步事先安排好。
无论是办个人的事情,还是办国家的事情,都要事先做一个办事的计划。计划好之后,每一个计划开始也有一定的步骤,这样在正式实施计划的时候,就“不困”。什么是“困”?“困”外边是一个围框,四面围起来,里面是一个 “木”。“木”被四方围起来,使它在里面伸展不出来,感觉很困扰。所以引申的意思就是困难。遇到困难,事情就没有办法再往前办了。所以要办事情,事先一步一步都要想好,遇到任何问题出现,也都有办法去解决,这就叫“事前定”,然后做事才没有困难,即使有困难发生,也有办法来应对,这就是“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
,疚当“病”讲。
在执行的时候,要有执行的程序。
比如带旅行团,要正式出发的时候,这就叫行。出发之前,要准备一些工作,比如说:旅行团里有多少团员,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到哪里去用餐,每一个景点多长时间,每个人有什么特殊需求,在旅途中可能会发生什么意外状况。这些都是要在执行的时候想好的,这就是“行前定则不疚”。“疚”当“病”字来讲,所以在行动或执行的时候,就不会发生任何毛病,这也是比喻的话。这样执行事情,事先都一切想好,到后来就不会有后悔的事情。
上一篇:
学“习”传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下一篇:
中国教科院课题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打印
友情链接
中国教育学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文旅部
卫健委
应急部
人力资源部
教育部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国家体育总局
农业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
民政部
公安部
中科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陶行知教育研究院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
服务热线
17310553332
欢迎来电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