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力行近于仁
“力行近于仁”,学习圣贤教诲和学习知识不同,不能满足于会背、会写、会说、会讲,而要用心体会圣贤的存心,要把圣贤教诲力行在生活之中,运用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上,才能坚定对圣贤教诲的信心。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习”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鸟数飞也”,小鸟在练习飞的时候要屡次地飞行,不断地尝试,才能学会飞。学习圣贤教诲之后,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去练习、应用,越用越觉得喜悦,越感到心安自在,这才是法喜充满。得到这种法喜,才会在圣贤之道上有进无退。因为“世味哪有法味浓”,世间名闻利养的这些味道,比如去吃饭、打高尔夫球、卡拉OK、旅游,这都是世味,世间的味道哪有法味浓。


法味就像颜回似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乐在何处?乐在道中。因为他把名闻利养都看破、放下了,这些外在的财色名利,就不足以成为束缚他身心的枷锁。

现在人都讲“自由”,其实真正的自由,就是像颜回、孔子这样的圣人、贤人才达到了自由。如果你喜欢财,在财面前就把持不住,别人给你行贿,你就为人去服务,有什么自由可言?你喜欢名,别人让你出名,为他去做事,被他所驱使;你喜欢色,别人送你美女,你就受不了;你喜欢利、喜欢权,这全都是诱饵,都能够驱使你跳下深渊。

颜回就是因为把这些身外之物全都看淡了,甚至是看破、彻底放下了。古人把这些称为名缰利锁,名声像缰绳一样,利益就像锁链一样,把自己锁了一层又一层,有什么自由可言?

现代人之所以压力重重、烦恼不断,就是因为没有看淡,把这些东西还看得很重,更没有把它放下,所以身心不安。学习圣贤教诲目的就是为了成圣、成贤,能够达到孔子和颜回这样的境界。当体会到这种法味的时候,世间的名利对你就失去了诱惑力。

“力行近于仁”,“仁”,从“人”从“二”,是两个人相处之道。力行圣贤教诲,就是从体会到对方的想法、对方的需要,体会到众生的苦,仁爱之心才能够真正升起。中国古人经常说“一体之仁”,表明我和万物都是一体的关系,就像一个身体一样。所以众生有苦,我去帮助,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要讲什么条件。这个“一体之仁”,也要求我们从内心消除和任何人、任何事的对立之心,真正做到没有我恨的人、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没有我不爱的人,这才与本性相应。因为圣贤人告诉人们:我们和他人、和万物,本来就是一体的关系。既然是一体的,当你和别人有对立、产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你的内心一定不能够安稳,一定不好受,因为它违背了人的本性。要真正从内心去化解和任何人的对立,念头化解了,自己就有一种喜悦。

《礼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代的领导者都存仁爱之心,效法天地之道来制定各种政策。天道有好生之德,好生而恶杀,所以遵循天道治理国家,也必然是采取礼主刑辅的策略,以教育为主,而以刑罚的处罚为辅。教学为先,就必须找到有资格、有能力、有德行承担教育的人,这就是士。要重视培养读书人的士大夫精神,没有士,谁来教。

古代的民众分为四个类型,士、农、工、商。农、工、商都是生产者和营利者;唯有士,就是读书人,既不生产也不营利,而是全心全力地学道。士大夫、读书人,他的责任就是尽力学道、讲道、传道、弘道。《论语》中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人,一个读书人,有志于求道,还以自己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耻,就不足一提了。这个道,有体有用,用就是行仁,“士以行仁为己任”。曾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个读书人,一个士人,不可以不弘毅。“弘”,心胸宽宏、意志坚定。“毅”就是有毅力、意志很坚强的意思。为什么不可以不弘毅?因为他的责任很重大,路途很遥远。他以仁为己任,这个任务不是太重大了吗?任务一直到死才结束,路途不是也太遥远了吗?

士有通达的时候,也有穷困的时候。通达的时候,就是为国家所重用的时候,以仁道来治国平天下,“进则兼济天下”;穷困的时候,就是不被国家所重用的时候,“穷则独善其身”,也要尽力宣扬仁道,而且“一日不死,一日不休”,所以士肩负着弘道、行仁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力行近乎仁”,仁也是本性本具,通过身体力行地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把自己本具的仁德开启出来,最终能够体悟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所以不力行,就永远达不到“仁”。比如我们研究地图,从北京到伦敦,选择哪一个交通工具最便捷、最省时间?最后研究出来了,但是不去走,这就是不去力行,也永远达不到目的地,这就是“力行近乎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