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成立背景
共建单位
新闻中心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视频播放
党建与科学文化
组织建设
政策法规
思政教育
科技评审
专家团队
科学研究
课题成果
下载中心
科学普及
继续教育
人才教育
对外交流
培训项目
职业教育
学习中心
证书查询
科研成果证书查询
专家智库查询
人才智库查询
培训证书查询
技能证书查询
企业资质认证查询
联系我们
工作人员查询
联系方式
留言反馈
电子地图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力行近于仁
更新时间:
2022-10-18 09:32:11
点击次数:
5671
作者:
刘余莉
“力行近于仁”,
学习圣贤教诲和学习知识不同,不能满足于会背、会写、会说、会讲,而要用心体会圣贤的存心,要把圣贤教诲力行在生活之中,运用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上,才能坚定对圣贤教诲的信心。
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习”在《说文解字》中解释:
“鸟数飞也”
,小鸟在练习飞的时候要屡次地飞行,不断地尝试,才能学会飞。学习圣贤教诲之后,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去练习、应用,越用越觉得喜悦,越感到心安自在,这才是法喜充满。得到这种法喜,才会在圣贤之道上有进无退。因为
“世味哪有法味浓”
,世间名闻利养的这些味道,比如去吃饭、打高尔夫球、卡拉OK、旅游,这都是世味,世间的味道哪有法味浓。
法味就像颜回似的,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他乐在何处?乐在道中。因为他把名闻利养都看破、放下了,这些外在的财色名利,就不足以成为束缚他身心的枷锁。
现在人都讲“自由”,其实真正的自由,就是像颜回、孔子这样的圣人、贤人才达到了自由。如果你喜欢财,在财面前就把持不住,别人给你行贿,你就为人去服务,有什么自由可言?你喜欢名,别人让你出名,为他去做事,被他所驱使;你喜欢色,别人送你美女,你就受不了;你喜欢利、喜欢权,这全都是诱饵,都能够驱使你跳下深渊。
颜回就是因为把这些身外之物全都看淡了,甚至是看破、彻底放下了。古人把这些称为名缰利锁,名声像缰绳一样,利益就像锁链一样,把自己锁了一层又一层,有什么自由可言?
现代人之所以压力重重、烦恼不断,就是因为没有看淡,把这些东西还看得很重,更没有把它放下,所以身心不安。学习圣贤教诲目的就是为了成圣、成贤,能够达到孔子和颜回这样的境界。当体会到这种法味的时候,世间的名利对你就失去了诱惑力。
“力行近于仁”,“仁”,从“人”从“二”
,是两个人相处之道。
力行圣贤教诲,就是从体会到对方的想法、对方的需要,体会到众生的苦,仁爱之心才能够真正升起。
中国古人经常说“一体之仁”,表明我和万物都是一体的关系,就像一个身体一样。所以众生有苦,我去帮助,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要讲什么条件。这个
“一体之仁”
,也要求我们从内心消除和任何人、任何事的对立之心,真正做到没有我恨的人、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没有我不爱的人,这才与本性相应。因为圣贤人告诉人们:我们和他人、和万物,本来就是一体的关系。既然是一体的,当你和别人有对立、产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你的内心一定不能够安稳,一定不好受,因为它违背了人的本性。要真正从内心去化解和任何人的对立,念头化解了,自己就有一种喜悦。
《礼记》中说: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古代的领导者都存仁爱之心,效法天地之道来制定各种政策。天道有好生之德,好生而恶杀,所以遵循天道治理国家,也必然是采取礼主刑辅的策略,以教育为主,而以刑罚的处罚为辅。教学为先,就必须找到有资格、有能力、有德行承担教育的人,这就是士。要重视培养读书人的士大夫精神,没有士,谁来教。
古代的民众分为四个类型,士、农、工、商。农、工、商都是生产者和营利者;唯有士,就是读书人,既不生产也不营利,而是全心全力地学道。士大夫、读书人,他的责任就是尽力学道、讲道、传道、弘道。《论语》中说: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一个人,一个读书人,有志于求道,还以自己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耻,就不足一提了。这个道,有体有用,用就是行仁,“士以行仁为己任”。曾子也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一个读书人,一个士人,不可以不弘毅。“弘”,心胸宽宏、意志坚定。“毅”就是有毅力、意志很坚强的意思。为什么不可以不弘毅?因为他的责任很重大,路途很遥远。他以仁为己任,这个任务不是太重大了吗?任务一直到死才结束,路途不是也太遥远了吗?
士有通达的时候,也有穷困的时候。通达的时候,就是为国家所重用的时候,以仁道来治国平天下,“进则兼济天下”;穷困的时候,就是不被国家所重用的时候,
“穷则独善其身”
,也要尽力宣扬仁道,而且
“一日不死,一日不休”
,所以士肩负着弘道、行仁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力行近乎仁”,
仁也是本性本具,通过身体力行地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把自己本具的仁德开启出来,最终能够体悟到
“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达到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所以不力行,就永远达不到“仁”。比如我们研究地图,从北京到伦敦,选择哪一个交通工具最便捷、最省时间?最后研究出来了,但是不去走,这就是不去力行,也永远达不到目的地,这就是
“力行近乎仁”。
上一篇:
王烽:以个性化培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
教科文摘 | 中国教科院课题组:国际科学教育战略与发展路径研究
打印
友情链接
中国教育学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文旅部
卫健委
应急部
人力资源部
教育部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国家体育总局
农业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
民政部
公安部
中科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陶行知教育研究院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
服务热线
17310553332
欢迎来电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