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加强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补齐缺失的劳动教育这个短板,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把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单独开设。广大中小学都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开设劳动课程。有些学校认为既然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都属于实践型课程,都具有跨学科性质,都以价值体认为核心,在内容和活动方式上又有很多交叉重复的地方,开设劳动课程就不用再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了。不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得很好的地区和学校也都把重心转移到劳动课程上来,甚至尝试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入劳动课程,进行整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临着被劳动课程取代或掩盖的风险。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被劳动课程取代吗?本文尝试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1
目前国家的相关政策及两门课程开设的状况
(一)政策文件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课程的相关规定
在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课程类别和科目设置”中,明确规定了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都属于国家课程。它们在课时上都是每周不少于1课时。在地位上二者是相同的。过去笔者曾经把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作过比较,劳动教育是五育之一,是上位概念,劳动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主要课程,其他课程也要落实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也不例外。由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跟劳动教育相比应该是下位概念,但是它跟劳动课程相比,则是同等重要的独立课程。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同时也建议:“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时可统筹使用,可集中使用,也可分散安排。” 正是因为它们的课时可以统筹使用,才给劳动课程取代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潜在机会。
《大中小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阐述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时建议:“在开足专门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中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重叠部分,可整合实施。” 这也给劳动课程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机会。
(二)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课程整合开设的情况
中国教科院劳动教育项目组2020年底曾对全国9个省区劳动课程开设的状况作过一个问卷调查,当时《大中小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国家文件已经明确了劳动教育要单独设立必修课。调查显示,单独开设劳动课程的学校只占15.64%,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开设的比例最高,达67.95%。也就是说,用劳动课程直接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并不多,更多的是整合开设。(见表1)
整合开设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的要求,把劳动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去实施。这种情况将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今年秋季在全国的落实而很快消失。另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地方已经按新政策要求开设了劳动必修课,而且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在一起去开设的,它的表现形式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两种情形。
从表2可以看出,该区域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统整后的课程内容以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作为框架,呈现的项目也都是劳动课程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只是作为一种活动方式融合在其中,从项目中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说,整个框架以劳动课程的内容来显现,综合实践活动被掩盖在其中。
从表3可以看出,该校是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设计制作、社会服务和职业体验这三种活动方式和过去的劳动技术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上述两个表格代表两种整合的情形,这两种情形在实践中也比较普遍。它们都是把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实施的,整合以后,看不见劳动之外的其他活动,都是为了实施劳动课程而设置的。这就意味着只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种学习方式融入劳动课程,而不承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立地位,存在着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掩盖或者虚化的风险。
目前这种整合还处于课题实验阶段,我们发现做这种课程整合的地方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得特别好的地方,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和方式把握得非常到位,所以把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在劳动课程中之后,虽然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上看不到了,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却给劳动课程注入了新鲜血液,非常有利于劳动课程的开展,也有利于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但是随着劳动课程的实施,以及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这个流动队伍的更新换代,新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和方式不了解,又没有单独的课程来彰显综合实践活动的独特价值和优势,新教师也很难有机会很好地历练和掌握这一学习方式,由他们来指导劳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功能也会逐渐丧失,劳动课程就会把综合实践活动完全取代,综合实践活动的独特育人价值也就无法实现。
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的落实,这种整合的现象也许会越来越多,为避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劳动课程取代或掩盖,我们需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劳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定位,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独特的价值。
2
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劳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和功能
(一)从课程价值来看,综合实践活动体现的是生活和经验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劳动课程体现的是劳动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完整生活世界,强调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 它体现的是生活和经验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它是生活课程或经验课程。这一点跟学科课程完全不同,因为学科课程按照学科的知识逻辑体系来设计课程,更多的是由一些符号、定理、公式组成,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难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也就是说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都不够。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通过探究、设计、制作、服务等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命的根本。而劳动课程则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体现的是劳动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劳动课程虽然也涉及日常生活劳动等,但这里的劳动只是完整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或者是一种特殊形式。所以如果只开设劳动课程,而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那么生活中有很多鲜活的、跟劳动无关的问题,学生很可能就没有机会去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尝试解决,比如:学校的操场周末怎么对学生开放?松柏树冠下杂草为何生长稀少?还有学校正在探究的家乡河水治理问题、当地的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等等,很多内容是生活中已经有的,但是不属于劳动,那么这部分内容学生就没有机会在劳动课程中去探究,也就无法充分体现生活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所以从课程开设的价值来看,劳动课程无法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从培养目标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而劳动课程则侧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从培养目标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的课程,它也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设置的课程,所以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事实上素质和素养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素质更强调的是先天,素养更强调的是后天,更强调其可测量、可培养,但是素质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所以在今天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改大背景下,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强调它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也包括劳动素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有人会说,劳动课程也具有综合育人的功能,它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笔者对此不反对,因为学科课程也都有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功能,但是它们的侧重点仍然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更何况劳动课程。所以在这一点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更综合、更全面。
(三)从学习方式来看,综合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具有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功能,而劳动课程不以研究性学习为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之初,就具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功能,这正是因为有研究性学习这个主导学习方式在其中。经过20多年的课程改革,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虽有所改变,但仍然是目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贯穿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不是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考察探究集中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表现形式。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提出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但它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功能仍然存在。而劳动课程不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可以适当融入研究性学习,但不具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功能,不可以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四)从实施过程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更注重多种实践方式的综合运用,而劳动课程更注重动手实践
从实施过程来看,二者都是实践形态的课程,都强调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但是综合实践活动更注重的是多种实践方式的综合运用、融合实施。而劳动课程更注重的是动手实践、手脑并用,在劳动中进行劳动教育。劳动与实践的关系非常复杂,马克思对此有专门论述。目前大家公认的是,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的一部分,而进行考察探究、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则不属于劳动课程中的劳动。
虽然劳动课程也倡导运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来开展劳动教育,但主要运用的是与劳动相关的实践形式,如设计、制作、淬炼等。从这一点来讲,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范畴更大、更综合。
从以上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课程相比,功能更多,培养目标更全面、更综合。国家把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拿出来单独开设,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落实劳动教育,更好地发挥独立课程、系统培养劳动素养的优势。劳动课程难以承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有的价值和功能。如果劳动课程能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话,国家在研制劳动教育文件或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把它们整合在一起了。既然没有合在一起,就说明二者都有独特的地方,分开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独特功能。
3
在实践中要摆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劳动课程的关系
(一)按照国家要求开足开齐两门课程
既然两门课程在国家课程中具有同等地位、各有独特之处,那么学校就要按照国家要求开足开齐两门课程。用劳动课程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做法,实际上就是没有完成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开足开齐的要求,意味着学校缺失了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门课程,也缺失了体现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课程,同时也缺失了一门跨学科的实践课程。为此,建议各地各校按照国家要求开足开齐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两门课程,使两者并行不悖,发挥各自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二)两门课程中重叠的部分可以适当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内容,需要学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当地的资源去规划和设计。《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虽然规定了十大任务群,但这些任务也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去选择和设计。因此,这两门课都需要学校在内容选择、师资配备、课时安排等方面作好整体规划。学校在作课程内容规划时要统筹考虑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劳动的项目,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按学期进度分别列出两门课程的主题或项目清单,主题和项目相同或相近的可以整合在一起,不要重复设计。如垃圾分类、设计制作小夜灯、我当小小讲解员等,这些主题放在两门课程中都可以开展,就整合在一起开设。也有一些主题只有部分内容或活动方式重叠,重叠的部分就整合在一起实施,如“中学生怎样合理使用手机”,这样的主题显然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需要学生进行考察探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对不同主体的访谈来了解手机目前的使用状况及存在问题,最后还需要学生和家长一起制定一个“手机使用公约”来规范手机的使用。如果学生还想继续研究“设计制作手机支架”,那么这个活动就可以和劳动课程整合去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可以与劳动教师围绕该活动主题共同设计活动目标、实施过程和评价环节,并从不同角度加以指导,使该活动既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落实劳动教育的目标。
(三)综合实践活动仍然可以落实劳动教育,劳动课程也可以融入考察探究
既然所有的课程都要渗透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也不例外,即便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出来,综合实践活动中仍包含大量劳动教育的元素,仍可以继续落实劳动教育。劳动课程也可以融入考察探究的活动方式,在具体的劳动项目中让学生进行需求调研,探究怎样开展劳动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性,更加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劳动课程两者并行不悖,可适当融合,但不能相互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