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任用人才是领导者的一门必修课
关于卫灵公知人善任的特点,《论语》中记载:“子谓卫灵公之无道也,季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孔子谈到卫灵公的时候,说他无道。季康子问:“既然卫灵公无道,为什么不亡国呢?”孔子回答了卫灵公不亡国的原因:卫灵公固然不好,但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能用人,而且所用的人不一定都好,但是他能够知人善用、用其所长。例如仲孙圉,就是孔文子,办理外交;又有祝鮀,就是大夫子鱼,他有办祭祀的特长。办祭祀并不容易,必须井井有条,所以让他来办理宗庙之事;还有王孙贾,他有军事特长,因此叫他办理军旅之事。他这样会用人,哪里会亡国呢?

祝鮀、王孙贾这些人,在别人手上,可能别人都用不上,但是卫灵公却能够用人。他虽然昏庸,但是他能用人所长。由此可见,办政治最重要的就是用对人。《群书治要》中讲到,用人最忌讳的就是“能不称官”。一个人的能力和德行与他所担任的官职不相匹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能力低的人,被授予了高官;另一种是他所担任的职位,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他的能力很高,但是给了他低的职位。




群书治要·管子》中说:“明主之择贤人也,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之以官。试于军而有功者则举之,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明智的君主选择贤人,这个人说自己勇敢,就让他去带军打仗;这个人说自己有智慧,就让他担任一个官职。所以要“试之以官”,不是自己说自己有能力、有智慧就任用他,要有试用期。如果让他去领军,能够有战功,那就举用他;如果让他试着做官,能够把事办得井井有条,再任用他。所以现在考察、选拔官员的时候,都是有一个试用期。在试用期之内,看看这个人能不能把事情做好,是不是有真才实学。所以明智的君主选择贤人,“必临之以事而验其能”。让他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中,考验是不是有真才实德,不能够听他怎么说就相信他。有的人夸夸其谈,自认为能够把事情办好,或者说的话都很漂亮,是不是真的能够担当其职?还要看他所做的事情。这就是避免不能称官的有效途径,称职不称职,要给他一个试用期,让他去尝试。

在《群书治要·典語》中说,用人还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料才核能”。“夫料才核能,治世之要也。” “料”,评估、估量。估量人才的才能,考核他的能力,这是治国理政的要务。“凡人之才,用有所周,能有偏达,自非圣人,谁兼资百行,备贯众理乎?”凡是人的才能,他的用处都是有一定范围的,能力也有偏通之处,并非每个人都是圣人、完人,甚至连君子都很难找到。“君子不器”,君子不是只有一种器用、一种用途。例如它是杯子,只能盛水喝,它就不能够做别的用。一般的人达不到这种水平,谁能够兼通百行百业,明白各种道理呢?“故明君圣主,裁而用焉。”所以明智的君主都是衡量人的才能来委以重任。

“昔舜命群司,随才守位;汉述功臣,三杰异称”。历史上,舜能够垂拱而治,因为他任命百官的时候,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才能给予不同的位置。例如:他任命皋陶断狱;任命契做司徒,掌管五伦的教化;任命大禹治水。这些人各有不同特长,他们擅长什么,就让他们去干什么。最后自己很轻松,垂拱而治。汉朝表彰功臣的时候,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三杰”,也是根据他们的功劳给予不同的封号。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很善于谋划,善于用兵,运筹帷幄;萧何,“振国家,抚百姓”,他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是最擅长的;韩信,联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韩信最擅长的是率军打仗,是一个很好的带军的将军。他们的才能不同,所以给他们的封号也不一样。“况非此俦,而可备责乎?”更何况不是像他们这样的杰出人物呢?就是像张良、萧何、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才能也有一定的不同。有他最擅长的一面,也有他不擅长的地方,对于一般的人,就更不能够求全责备。

“造父善御,师旷知音,皆古之至奇也。”造父是善于驾车的人,师旷是一个盲人,但是他的听力特别好,辨音能力很强,所以“师旷知音”,这些都是古代最神奇的人。但是假使他们彼此交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技艺,那就会导致他们虽然竭尽全力了,但还是不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不知道如何把工作做好,因为人的才能是有偏通的,是有专长的。正是因为人的才能大概都是这样的情况,所以不能够不估量人的才能再委以重任。如果使用的是适当的人才,这样的人能够担当他的职位,就一定能够得到好的治理效果。可见,来到一个团队的人,每个人都有他的擅长。例如有的人擅长治理,能够把事情治理得井井有条;有的人善于当参谋出谋划策,可以对团队的长远发展有一个谋划;有的人善于做具体的事情;有的人善于做文字工作;有的人擅长于人际交往;有的人擅长讲课。他们的才能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他们所擅长的不同,分配不同的任务。这样才能够各尽其才,才堪其任。也不会浪费人才,让人才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或有用士而不能以治者,既任之不尽其才,不覈其能,故功难成而世不治也。”有的君主,用了这些士人,但是却不能够把国家治理好,因为虽然任用了他,但是他的才能却没有充分地发挥,也没有根据他的能力给他适当的位置,所以“功难成而世不治”,很难获得功效,国家也得不到治理。

“马无辇重之任,牛无千里之迹,违其本性,责其效事,岂可得哉!”马没有牛那样去负辇耕地的任务,牛也没有像马那样奔跑千里的能力,如果违背了它们的本性去任用它们,还希望能够有成效,这怎么能够做得到呢,任用人才也是如此。

“使韩信下帷,仲舒当戎,于公驰说,陆贾听讼,必无曩时之勋,而显今日之名也。”假使让韩信去对战争的规划运筹帷幄,韩信是率军打仗的,但是像张良那样去运筹帷幄;让董仲舒去率军打仗,董仲舒读书,三年不窥园,他是一代大儒;让断狱的于公到处游说当外交官;让陆贾判断案子,结果一定获得不了他们以前所获得的功勋,也不会得到今日的显名。这就说明用非其才,用得不妥当,发挥不了人的特长,结果一定不会尽如人意。像于公,刚直不阿,断案如神,在他手下没有冤狱,但是他并不擅辞令;陆贾,擅于辞令,搞外交很可以,但是却缺乏断案的魄力和决心,如果将他们安插错位,自然就会不尽人意。

这些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像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上大学的时候学习一个专业,但是毕业之后找工作,很多人都是才非其用,他所找的工作和他四年大学所学的专业无法匹配。很多人四年的工夫也都白白地浪费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也都各有所长,不能尽善尽美。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衡量人才,很难把真正的人才选拔出来,特别是一些奇才,很可能就被统一的标准遗漏了。例如,现在的高考,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高考,所考的题目是统一的,如果考生要进入一流的大学,他所有的功课都需要均衡发展,如果有偏科,他就和自己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事实上,却有些人在某一科上有突出的天分,但是在其他方面不一定非常完美。那么按照统一的标准,一个分数线去衡量人才,国家很可能会失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找工作的时候,很多高校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也有死规定,例如不是“985”、“211”的学历,就不能够到他们的单位工作,这也会使很多奇才被拒于门外。

中国古人的智慧,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特别是对于那些奇才,更需要有特殊的选拔标准。像现在弘扬传统文化,很多孩子从小读诵经典,十几岁四书五经已经倒背如流,十三经都能够背下来。但是可能数学并不擅长,这样的人去参加高考,很可能也考不上最好的学校。对于这样的特殊人才,就应该有特殊的选拔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