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教育、品德的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和根本
更新时间:2023-11-14 09:40:39点击次数:8133 作者:刘余莉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马融注:“一日犹见归,况终身乎?”如果一日做到克己复礼,天下都归心于你,更何况终身做到呢?自上而下说,领导者如果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天下都跟着学仁。
比如,周文王的风度就度化了虞、芮二国的国君。在周文王还是西伯昌的时候,虞、芮二国的国君因为田畔产生争执,于是决定请周文王裁决。当他们进入周文王所治理的国境,就看到全国上下和谐安宁,彼此谦让,虞、芮两国的国君惭愧得无地自容,不需要评判就回去了,彼此还互相推让田畔。天下人听说这件事后,归附周的有四十多个诸侯国。这就是克己复礼的力量,“使天下归仁”。
古人云:“不教而杀,谓之虐”,如果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就很可能做出不道德的事。这里所说的教育和学历没有关系,有的人可能是学士、硕士、博士毕业,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现在的高等院校变成了高等知识技能的传习所,古人所说的那种意义上的教育已经看不见了。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善良不断增长,过失得以挽救;“育,养子使作善也”,仅仅把孩子养大,谈不上是育,必须使孩子顺着善良的方向发展,才称得上“育”。所以,做人的教育、品德的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和根本。但是现在的一些大学不重视品德教育,学生的知识技能非常丰富,但是做人没有根本,不知道怎样为人,做事不诚信,不知道认真负责,这样的人不能说受过良好的教育。
《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人之所以会做错事、坏事,都是因为没有人教,甚至所受的教育是反面的。古人所接受的教育是人人都反求诸己的教育。例如,禹王在路上看到罪人,他走下车,哭得非常伤心,旁边的人看到后说:“这是罪人不循道而为所导致的,是自作自受,您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禹王说:“在尧、舜治理天下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以尧、舜之心为心,到了我治理天下的时候,人们却以其各自的私心为心。”禹王明白境随心转的道理,所以能够“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知道这个道理就必须克己,这是就人君而言。如果普通人能够做到克己复礼,也是无往而不为仁者,足以感化人。
当人没有求学问时,往往心中没有主见,无法做到素富贵安于富贵,素贫贱安于贫贱,而是在妄求,所以时常感到身为物役,思想观念、行为举止都会受到外界的人、事所牵制,难以安定、自由。求学以后,就要力图改变此种状况,怎样学呢?像曾子每天认真省察自己,所以孔子之道除了颜渊能够体悟之外,就是曾子能够获得。
古人常用功过格或写修学日记的方式,每天专门抽出一段时间来反省自己一天的得失,这对于修学人是很好的帮助。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能够反省自己的过失,后不再犯,是很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