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普及 > 对外交流

择友对于人的成败荣辱至关重要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问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悦不如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者焉。’”】

出自《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商”,就是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赐”,就是端木赐,字子贡。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的学问会逐渐增进,而子贡的学问会逐渐退步。”

“曾子问曰:‘何谓也?’”曾子问:“为什么这么说?” “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悦不如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 “所使”,所使用、所任用的人。孔子说:“子夏喜欢与比自己贤能的人相处。子贡则喜欢跟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不了解儿子,就看看他的父亲;不了解一个人,就看看他的朋友;不了解君王,可以看看他所任用的臣子。”

喜欢与比自己贤能的人相处,就能够从贤人身上学到很多的智慧、为人处世的方法或是才能,自己也跟着不知不觉地提升。就像打乒乓球的人,都喜欢找技术比自己好的人打。找好技术的人练球,可以向他学习一些绝招,提升自己的技能。如果和不如自己的人打,打着打着,自己也被带得越来越差,而且还“得少为足”,认为自己的技术很好。所以,人要和比自己贤德的人相处,才能够逐渐提升。

“不知其子,视其父”,同样,“不知其女,视其母”。有的人,为人着想的心是渗透在骨子里的。其实观察一下他的父母,就知道了。从小受到父母的身教,潜移默化就形成了为人着想的意识,习惯如自然。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所以素质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古人说:“三岁看小,八岁看老”。三岁这样小的时候,就已经品行定型了,八岁的时候就能看到老的状态。一个学生长大了,到老师身边学习圣贤教诲。如果时间熏修得长,确实能够有所提升。如果时间短,确实很难提升,古人强调“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老师其实是把家庭教育的成果加以巩固,加以提升而已。所以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古人特别重视母教,特别重视女德的原因。当然外国人也有同样的认识,例如英国著名的道德学家斯迈尔斯在《品格的力量》中写道:“女性的素质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哪个民族的女子道德素质高,那么这个民族的道德素质也高。”确实如此。

《吕氏春秋》记载,楚国有一个很擅长给人看相的人,把每个人都看得很准,没有差错。楚庄王听了很奇怪。就把他请来,问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人回答说:“大王,我并不是能够给人看相,我只不过是会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而已。如果我看到这个人是一个布衣百姓,所结交的朋友在家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做事小心谨慎,畏惧法律。这样的人,他的家一定会过得越来越好,身心一天比一天安乐。这就是所谓的吉人,吉祥的人。如果我看到这个人是一个侍奉君主的臣子。所结交的朋友个个都是诚实守信,喜好德行,愿意做善事的人。这样的人侍奉君主,一天比一天侍奉得好,官职一天比一天更提升,这就是所谓的吉臣,吉祥的臣子。如果这个人是一位君主,他的朝廷里有很多贤人,左右侍奉的都是忠诚之士。君主一有过失,他们都敢于犯颜直谏,据理力争。这样的人,他的国家会一天比一天更安定,他的地位会一天一天受尊崇,天下百姓对他也越来越心悦诚服。这就是所谓的吉主,吉祥的君主。”

最后他还强调说:“其实我并不是会给人看相,我只不过是会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而已。”楚庄王听了之后很受启发,所以就广泛地召集贤良之士,自己处理朝政,日夜不懈,最后终于称霸天下。这位相面的人,只是观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能判断、预测他的前途命运。因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如果和有德行的朋友经常接触,自己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成为有德行的人。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者焉。” “芝兰之室”,是放有芝兰等香草的房屋,这里也比喻贤士所居的地方,也就是助人为善的环境。“鲍鱼之肆”是卖咸鱼的店铺,比喻恶人或者小人聚集之地。与善人相处,就如同进入放有芝兰等香草的房屋,时间久了就闻不到香味了,那是因为自己被同化了。与不善之人相处,就像进入卖咸鱼的店铺,时间久了也就闻不到腥臭味了,也是因为被同化了。因此君子一定要谨慎地选择所结交的朋友。

在《群书治要·孙卿子》也就是《荀子》中说:“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求贤师而事之,择贤友而友之。”人虽然禀性质朴、美善,心智非常聪慧,但也必须要求得贤师学习,选择贤友交往。因为“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真正得到贤明的老师,并且向他学习求教,那么每一天所听到的,都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古圣先王的圣贤之道。这些圣贤人有一个很重要的德行共同点,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来不怨天,不尤人,不指责,不挑剔,不推卸责任。所以他们的德行确实可以为后人所效仿。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境随心转,环境、人际关系都是随着心转变的。心好,看一切人事物都好、都善,都是圣人;心不好,把圣人也看成凡夫、看成小人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现象出现。因为戴绿色的眼镜,看谁都是绿色的;戴黑色的眼镜,看谁都是黑色的。这个眼镜就是心里现在的境界,用自己的思想境界去观察别人,所以把圣人也看成了普通人,甚至把圣人都看成小人,这是因为自己的境界就是那个层次。“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之所以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句最重要的心法,就是因为境随心转,境也是由心生的。自己的心变了,就发现身边的人事物也全都转变了。


“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得到善良的朋友并与之交往,所见到的自然是忠诚、信实、恭敬、礼让的品行。在这种环境下熏陶,“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每一天进修仁义,不断地进步,却不知不觉,这也是潜移默化的结果。所以,如果能够在好老师的身边,在善友的旁边观摩学习,会不知不觉、自自然然地受到他们德行气氛的熏陶,进步也是不知不觉的。

“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现在所结交的人都是不善之人,所听的全是欺骗、巧诈、虚伪的言行,所看到的都是邪污卑下、放荡邪曲、贪图利益的行为,就会使自己遭受刑罚而不知不觉,这也是潜移默化的结果。所以,人能够选择好的求学环境,选择良师益友,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荀子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蓬草本来是软绵绵的、弯曲的。但如果它生长在笔直向上的麻中,不需要扶持它,它也会自自然然地向上生长,长得很笔直。

古人说:“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亲近善良、贤德的朋友,就像一个人在雾中、露水中行走一样,虽然打湿不了自己的衣服,但是可以时时蒙受德风的滋润。所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就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也就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孔子的这句话,主要是强调择友对于人的成败荣辱至关重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