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学习“时代楷模”,勇挑时代大梁

     日前,中央宣传部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杨士莪,生前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是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和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杨士莪潜心治学、甘于奉献,培养了一批能够挑大梁、担重任的科技人才,曾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龙江楷模”等称号。“做人做事做学问,为船为海为国防。”梳理他不平凡的一生,每一个闪光点、每一种传奇都令人崇敬,从中亦可获得很多启示。

  我们要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发展洪流中,将国家需要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只要是国家、社会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这是杨士莪的人生选择,更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一心许国的科学家还有很多,比如李德仁院士。从留校任教,到赴德国进修,再到谢绝了国外科研院所的邀请,李德仁的人生重大选择始终围绕国家需要。一生只为“祖国需要”,李德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这条路上坚定向前,取得了丰硕成绩。对于今天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同样需要秉承这种追求,激发这种责任感,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的理想。

  科技报国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上世纪50年代初,杨士莪曾被选派到国外一家声学所进修,但他发现,声呐设计和舰船噪声这两个研究室的门从不对外国人开放。杨士莪感慨:“真正尖端的东西,你想从国外学,想从国外买,是做不到的。只能自己干,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骨气。”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小谟也说过类似的话。他深知“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为此,带领研制团队潜心攻关,突破了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国产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历尽艰难成伟业,只为打造中国自己的“争气机”,这是王小谟的壮举,也是无数科学家的行动自觉。正是有了这种精神追求,才能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让中国人的脊梁挺得更直。

  科技工作者既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也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杨士莪是建树颇丰的科学家,也是潜心教书育人的教师。其实,我国很多学术巨擘都是集科学家和教育家身份于一身。比如钱学森,他的科技成就为人熟知,在教育领域同样作出了耀眼的贡献。钱学森曾参与筹建和创办一所集综合性、前沿性、尖端性于一体的新型大学,即如今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学森在该校力学系主讲“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后又主办导弹专业培训班,开讲“导弹概论”等。既在实验室埋头工作,又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很多科学家在两件大事上都投入大量精力,他们不仅取得了令人感佩的科研成就,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人才。“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无私提携后学,积极培养人才,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铺路石”和领路人,我国科研事业才能攀上一个又一个台阶。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不久前,就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新时代教师要争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先锋模范,勇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优秀代表,就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

  “烨烨其士,护千桅篷帆守镇疆海;菁菁者莪,开一派学问听寻水声。”杨士莪用一生的坚守和付出生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当个人理想融入强国之梦,当爱国之志转化为勤勉的工作,不仅能实现出彩人生,还将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再攀高峰作出应有的贡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