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教育援青,点亮学子梦

    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读高一的尼东拉毛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在学校里,为习近平总书记亲口讲述自己家乡的变化。

     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考察调研,了解当地深入推进教育工作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情况。

    “习爷爷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我特别激动,和同学们一起热烈欢迎他的到来。”说到当天的场景,尼东拉毛眼里闪着光。

6月18日至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海考察。这是18日下午,习近平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高一(1)班观摩“新时代、新家乡”主题思政课时,同学生尼东拉毛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一所学校,一个家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之间,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0%,气候恶劣,环境艰苦。

    为解决当地师资力量短缺、办学水平不高、校园基础设施维护保养不易等问题,更好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果洛州借助上海市对口支援的契机,双方在西宁联合创建了一所面向全州适龄青少年的全日制寄宿制完全中学——果洛西宁民族中学。

     2023年9月,尼东拉毛与300余名同学一道踏入了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校园。在她看来,有了在西宁的学校,相当于有了在西宁的家。“我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所让学生倍感珍惜的学校到底有啥“能耐”?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教学楼外景。人民网 况玉 摄

    高一年级的才让杨吉表示,学校不仅有3D打印、智能教室等硬件设备,老师们的教学方式也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一方面,老师们都比较优秀,可以带我们开阔眼界;另一方面,学校还提供了很多去外省研学的机会。”

    援青教师带来的先进教学理念,让高原牧区孩子们体会到中华民族大家庭温暖的同时,也立志走出高原,看到更大的世界,用自己的双手造福家乡。

    “以后,我想回到果洛当一名老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去传授给更多人,让家乡变得更好。”才让杨吉语气里透着坚定。

    数字化智能教室、多功能风雨操场、宽敞整洁的食堂、设施完善的宿舍……除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外,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提供的良好生活保障,也让孩子们没了后顾之忧。

学生们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食堂就餐。人民网 况玉 摄

    “我们高中部每月有270元的补助,初中部有220元,这些钱会专门打到我们的银行卡里,课本和住宿是免费的。”才让杨吉从初中起便在这里学习生活了,她说:“一个月500元左右,就能满足校园中的大多数开销。”

    自2019年9月首届招生以来,已有上千名来自果洛州的孩子们,陆续从高原牧区来到河湟谷地,刻苦学习,追逐梦想。

     一段经历,一生回味

    “我是从上海来的,我现在回家第一周会醉氧,怎么睡感觉都睡不醒。”上海援青物理教师、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教学处主任蔡伟昊笑着摇了摇头。

    从温润的浦江之滨到干冷的江源大地,走过3年时光,蔡伟昊这一批7名教师的援青历程已接近尾声。

    “一开始其实还是蛮受打击的。”回忆起初到青海的日子,蔡伟昊坦言,除了适应环境,与学生的磨合也是来青海支教的“必修课”。“那时我们觉得已经教得蛮好了,但是反馈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周围的老师会来劝我,说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比之前平均提高了十多分,但从我的角度来说,落差还是不小。”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上课。人民网 况玉 摄

    主观上适应差距,客观上须弥补不足。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除了更加细致、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外,如何引导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望,便成了上海援青教师团队的重点工作之一。对此,上海援青化学教师、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党政办公室主任周全有自己的方法。

    “刚来青海的时候,我给学生们做过问卷调查,其中有题目是对化学这个学科的认识有哪些。我预想的是学生们会觉得化学和医学、环保、制造等工作相关,结果学生们回答频率最多的是化学需要背诵化学方程式。”周全说,当地学生对学科的认识相对较浅,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了解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使学生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加深对学科的认知,以此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同时,这也是和孩子们双向互动、深入交流的机会。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人民网 况玉 摄

    科学的教育观念让孩子们的成绩有了提升,贴心的引导让孩子们和支教老师成了朋友。

    “有不少学生对以后的人生有了自己的想法,私下里来和我交流,我也很高兴看到他们的变化。”周全表示,如果没来援青,这辈子都没机会跟这些雪域高原的孩子彼此敞开心扉。“我觉得这是我一生非常宝贵的财富。”

     一支团队,一颗种子

    “这趟去上海收获不小!无论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还是学校、社区教育方面,都帮我打开了新思路。”6月底,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思政课教师、学生处主任魏正元结束了为期3个月的跟岗学习。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属于寄宿制学校,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远离父母,老师对学生们的关心和陪伴必不可少。“上海的老师们对我们当地老师的成长带动成效还是很明显的。下一步,我打算用在上海学到的方法,通过思政课让学生们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德育教育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魏正元说。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学生宿舍。人民网 况玉 摄

    魏正元的经历正是教育援青为青海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的缩影。

    2010年教育援青工作启动以来,青海省教育厅与承担对口支援青海任务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六省市,建立了“全方位”教育支援合作机制,依托交流学习和专题学习培训载体,每年从帮扶学校选派具有培养潜力的受援学校领导及骨干教师,到对口支援省市优质学校挂职锻炼、跟岗研修,提升教师的管理水平、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此外,青海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还发挥援青教师团队作用,主动承担“传帮带”任务,组织帮扶人才与本地人员按照至少1:3的比例建立结对关系,逐人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一对一”“面对面”签订协议,“一人一档”建立跟学档案,制定学员培养目标,明确帮带老师职责,提升“传帮带”质效。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读书角。人民网 况玉 摄

    从资金援青到智力援青,从“输血式”援青向“造血式”援青迈进,从单一式援青向组团式援青转变……外地教师“走进来”,青海教师“走出去”,单向的支教成了双向的交流。

    “和援青的老师们接触前我还在想,他们在青海能干什么,离开青海能留下什么?现在我明白了,他们不仅在青海架起了一座融通东西的‘桥’,还种下了一颗能不断造血的‘种子’。”魏正元说。

    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等部门通过中央专项向青海下达教育基建项目资金140多亿元,各类各项学生资助资金115亿元;各支援帮扶省市安排帮扶资金24.6亿元,实施援建项目320个,协调370余所中小学校与青海省中小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各帮扶省市支持青海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计划1.6万个……硕果累累,正是教育援青踔厉奋发的见证;初心昭昭,就是援青各方共同托起青海教育未来的保证。(人民网记者 白波 刘沛然 况玉 杨琳)


友情链接